不管是帝俄还是苏俄,它们都积极地为自己的陆权扩张而战,它们继承了匈奴人和蒙古人追求扩张的特点,拼命地奔向边缘地带,奔向出海口。而美国则继承了地中海文明时代的希腊和大西洋文明的英国的海权基因,它们惧怕欧亚大陆任何霸权的兴起,它们享受并维护着海权对陆权的某些优势。在中东和西亚,这两种地缘政治权力发生交汇,由此有了上面的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及此后的两伊战争、美国人侵阿富汗等战事。
两伊战争其实也是美国和苏联两种地缘政治权力斗争的延伸,伊朗背靠苏联的陆权,得到以苏联为代表的陆权的支持,而伊拉克则背靠美国的海权,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权的支持。 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两伊签订《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979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 1970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南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两伊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以伊朗支持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进行刺杀的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全面爆发。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美元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美元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死亡30万人、伤60万人,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人、伤110多万人,仅德黑兰就死亡20万人,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30年。 美国和苏联在两伊战争中为了防止两伊之一称霸,也支持另外一方。美国和苏联一方面想借助于两伊战争扩大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支持的一方取得该地区的绝对优势,它们所希望的是一个破碎的中东地区更适合自己扩展海权和陆权。由于两伊战争的结局既利于美国,也利于苏联,所以国际金价并没有出现暴涨,而是处于下跌过程中,这反映了美国其实在该地缘政治冲突中提高了自己的资源控制力,因而黄金价格走跌(见图4一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