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隐士期货交易员-理查·丹尼斯. 20世纪60年代后期,理查德丹尼斯进入了商品交易行业。 以前他跑交易所的营业所,给各部门发票,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报酬极低。 1970年夏天,他决定为自己打工。 我从家人手里借了1600美元,买了美中交易所的会员席。
作为一个小交易所,美中交易所的合同规模比其他主要交易所小得多。 那个低的合同金额,吸引了很多资金不足的经纪人和投机商。 对最近刚出来资金不足的丹尼斯来说,美中交易所是最好的选择,能买到会员资格的交易所也只有这些。
这样,买美中交易所的会员席花了1200美元,但他只剩下400美元的交易商。 游戏的结局使他很高兴。 只有400美元在他手下像雪人一样增值2亿美元。 用他父亲的话来说,“我们只能这么说。 理查德这400美元的用法真是个地方。 "。
几次重大撕裂并不妨碍丹尼斯成为顶尖交易员。 例如,从1987年底到1988年初,丹尼斯基金的损失高达50%,他的个人账户也未能幸免于难。 就像他写给投资者的公审说的,“你遭受的损失,我自己有同感。 '
在巨大挫折面前保持波澜,可能是丹尼斯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交易所传递发票的跑步生涯锻炼了他经历重大挫折的能力,他把这些挫折看作是交易生涯中的一张美丽的波纹椅。 在这期间,他的自信没有动摇。 他相信,如果按照既定的交易方针继续下去,总是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接受采访时,他的坦率、沉着和自信不像事业低谷的人,更像是赚大钱。
谁说百万宫翁会扔千金? 丹尼斯不一样。他的个人生活极其节俭,同行之间都有纪念碑。 在政治和慈善事业方面投女儿似乎有点符合亿万富翁的身份。 丹尼斯是罗斯福政策研究所的创始人,该中心是自由学派的智囊团。 他自己是政府征收重税的支持者。 他狂热地迷恋政治,但效果甚微,发现搞政治不是他的长,对商品交易没那么自信。
我一确定采访对象,丹尼斯的名字就马上出现在我脑海里。 他是业界的传说,所有有名的交易员都建议他准备豆子。
为了采访这个传说中的高手,我费了很大劲。 一遍又一遍地联系他的秘书,反复修改了我的采访计划,秘书在读了我的采访计划后,没有打心底里告诉我他先向丹尼斯报告,有消息后再通知我。 耐心等待了一周后,秘书通知我。 这个老元同意在忙中见面冗长,但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我抱怨了。 我是来芝加哥采访丹尼斯的。 一个小时都很吝啬。 秘书淡淡地放了一句:个小时,不能和你一起来。 我不得不承认运气不好,但我梦想在融洽的采访气氛中再赢一点他。采访那天,我五分钟前到达丹尼斯的办公室。 主人踩着钟声按时到达了。 他礼貌地握手后,坐下了。 他很抱歉,在采访过程中,可能有时需要看第一两个画面的报价。 如果需要购买订单,给我信号。 我有自己交易的经验,我告诉他我完全理解他。
一开始,我们有点紧张。 他可能天生害羞,但我担心时间太短任务完不成。 幸运的是,我很快扭转了局面,气氛开始变得和睦,客户很畅谈,终于进入了佳境。
采访45分钟的时候,我希望他能在良好的采访气氛中多花点时间。 没想到,我过度的愿望完全落空了。 结束前10分钟,他说:’还有10分钟。 如果有重要的问题,请先提交。' 我唯一的选择是服从,没有良策。 十分钟后,丹尼斯结束了采访,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在参议院的听证会上调查过丹尼斯操纵大豆市场,罗斯福政策研究所等政治首脑和他的交往等。 虽然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但毕竟与本书的主旨无关,所以只能把交易上的问题作为采访的重点。
采访结束前一分钟,我决定突然袭击。我对他说"咱们谈谈你的政治生涯吧。"丹尼斯则避重就轻,巧妙地化解了我的攻势。他说"这一方面吸引不了读者。"然后,端茶送客。六个礼拜之后,我再度采访丹尼斯,丹尼斯基金遭到重创的内容便是此次采访的收获。
出人意料的是,在我完成第二次采访的一个月后,丹尼斯突然宣布金盆洗手,正式踏上政治舞台。丹尼斯具的不再染指商品交易了?是耶?非耶?谁能说得清呢?
当初你怎么想到要踏入商品交易这个行业的?
高中毕业后,我就在一家交易所打工,天天在营业大厅里跑堂,周薪40美元。耳濡目染,我也尝试着小笔交易,往往我会把一周40美元的薪水在一个小时内就输个精光。虽然入不敷出,可这些小笔交易教给我的交易知识的价值可不是钱能买得到的。
据说你小试牛刀时还不满21岁,进不了营业大厅,只能由令尊陪着去交易所。你在场外比画着指挥,他则猜测着你的意图来进行交易。有这回事吗?
确有其事。那是在1968 年到1969年期间。我父亲有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可是他却一窍不通。他只是保留着会员资格,因为我当时还不到21岁,但却对交易充满兴趣。我年满21岁的当天,我父亲乐坏了,他说,"我实在不喜欢交易。我真的一窍不通。从此就交给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