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时期,欧元逐步崛起并挑战美国的地位,同时俄罗斯不断进行战略收缩,美国想借助俄罗斯地缘实力的下降将自己的力量扩大到这一区域,完成海权对陆权的威慑,同时打击西欧边缘地带兴起对美国霸权的挑战。科索沃地处欧洲腹地,是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欧洲大国往往利用该地区的民族纷争为自己谋取地缘政治优势。美国打着几个幌子在此地区开战:为了麻痹国际社会和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美国说这场战争是为了保障人权;为了麻痹欧洲大陆的盟友,美国说这场战争是为了打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扩大西欧的安全地带。但是,科索沃一战使得西欧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欧元下跌,同时俄罗斯的地缘政治优势进一步缩小,美国的地缘控制力进一步深入欧亚大陆内部,对资源的控制力大大地上升了,所以国际金价在整个科索沃战争期间都处于下跌走势(见图4-13)。 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事件,使得美国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出兵阿富汗的借口。苏联曾经兵败阿富汗,当时美国是阿富汗的盟友,此时美国趁着俄罗斯的衰落入侵阿富汗,表明了陆权的衰微和海权的崛起。由于苏联曾经在此地失败,所以美国人侵阿富汗使得国际金融界担心美国可能遭遇极大的挫折,国际金价应声而涨,不过阿富汗政权表现得不堪一击,金价随之下跌(见图4-14)。 美国借着反恐的东风入侵伊拉克,由于科索沃和阿富汗战争的胜利,以及此时伊拉克的内外交困,美国取胜的几率很高,所以这也意味着美国对资源的控制力提高了,国际金价在战争前后的短期内都出现了下跌。不过,随着美国逐步陷入伊拉克内部的局部冲突和人民战争,美国的国力出现了慢消耗,所以国际金价逐步走高(见图4-15)。
以地缘政治金字塔为沙盘对国际地缘政治进行解剖,是我们分析国际金价走势的主要工具。目前对美国地缘政治影响比较关键的问题是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地区日益密切的合作倾向,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冲突,伊朗问题。我们介绍一种将金价走势与地缘政治形势联系起来的形象标注法,这就是图4-16的做法:将重大的牵涉美国的地缘政治事件标注在金价的日线或者周线走势图上。
波斯湾是印度洋西北部边缘海,又名阿拉伯湾,通称海湾,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东南至霍尔木兹海峡,民约990公里,宽56~338公里,面积24万平方公里。水深:伊朗一侧大部深于80米,阿拉伯半岛一侧一般浅于35米,湾口处最深达110米。湾内有众多岛屿,大多为珊珊岛。湾底与沿岸为世界上石油蕴藏最多的地区之一。淡水绝大部分来自西北面的阿拉伯河与卡仑河。因蒸发量超过注入量,故西北部盐度(38‰~41‰)仍比东南海口(37‰~38‰)高。西北部水温16~32 ℃,东南部24~32 ℃。自古为海上交通要道。沿海居民从事航海、商业、渔业与采珍珠业者较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的石油主要经波斯湾外运。沿岸国家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 波斯湾呈狭长形,西北一东南走向。伊朗沿岸,南段为山地,岸线平直,海岸陡峭;北段为狭长海岸平原,岸线较曲折,多小港湾。阿拉伯半岛沿岸为沙漠,局部有盐沼。东南端霍尔木兹海峡为海湾咽喉,湾口多岛屿,格什姆、大通布、小通布等岛紧扼湾口,构成海湾天然屏障。 早在公元前20世纪,波斯湾就是巴比伦人的海上贸易通道。此后,相继为亚述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所控制。自1506年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海湾达一个世纪。1622年,英国与波斯攻占格什姆岛和霍尔木兹岛。1625年,荷兰进入海湾,继而英国与荷兰在此争夺,从19世纪开始英国逐步控制海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此设立军事基地,与在伊拉克的土耳其军队抗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湾是同盟国向苏联提供军用物资的运输线。 战后,随着石油的开发,海湾成了世界强国的规制之地,沿岸国家更加注重防务,大力建设军事基地,主要有t 伊朗的阿巴斯港、布什尔和霍拉姆沙赫尔海军基地;伊拉克的巴士拉海空军基地、舒艾拜空军基地和乌姆盖斯尔海军基地;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空军基地、朱拜勒和达曼海军基地;阿曼的锡卡空军基地;巴林的朱费尔角海军基地。重要港口有: 哈尔克岛、法奥、科威特、塔努拉角、麦纳麦、阿布扎比等。 |